外交史学会会长杜起文:中国大使与”一带一路”的故事


2017年5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来北京出席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见到论坛盛况就问中国领导人,当初中方提出该倡议时,想到会有如此的盛况和影响力了吗?中国领导人回答,既想到也没想到,想到的是这项倡议符合中国的发展阶段和世界潮流,也是世界人民的愿望。没想到的是,大家对“一带一路”这么热情的支持。“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和时代意义究竟是什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何以在全世界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以下是我在工作中亲身经历的几个故事。

寻找东非海岸郑和船队的后代

2002年夏,我在肯尼亚当大使。一天,来东非采访的《武汉晚报》的一位记者告诉大使馆新闻官,她刚刚从肯尼亚东北海岸的拉穆地区回来,在那里见到了东非中国人的后代,还带回一些中国陶瓷的碎片。听此消息,我和使馆同事大为兴奋。大家早就知道,郑和七下西洋曾数次到达今天肯尼亚的港口城市马林迪和蒙巴萨,这一带的印度洋海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西南端。但除了史籍中的简略记载和一些传说,一直没有见到实证。这位记者带回的消息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我们要尽快派人前往,一探究竟。


几天后,我邀请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在大使官邸进行晚宴。博物馆长是肯尼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博学儒雅,言谈中洋溢着对东方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听说拉穆地区中国人后裔的事,他也大为高兴,告诉我他对郑和船队驾驶“世所未见的大船”到访东非海岸这一段历史很感兴趣,曾一度给以关注。传说,郑和船队返航时,带回当地酋长赠送中国皇帝的礼物——长颈鹿和斑马。如此奇珍异兽的到来,在北京紫禁城内外引起巨大轰动。朝廷里的文人学士们经过认真考证,坚信长颈鹿就是古籍中所说的祥瑞之兽“麒麟”,从孔子的时代算起,已经近两千年未曾造访人世了。明朝皇帝龙颜大悦,降旨正式赐名长颈鹿为“麒麟”,也给斑马取了一个吉祥的名字——“福鹿”。博物馆馆长说,对拉穆地区的考察很可能发现关于中国与非洲大陆历史交往的重要资料和线索,国家博物馆愿意就此同使馆开展合作。次日,博物馆馆长派人送来早年他在瑞典求学时收藏的复制版明朝永乐年间的《麒麟瑞兽图》,并告已安排好肯尼亚考古学家陪同大使馆官员赴拉穆实地考察。

2002年12月5日至8日,大使馆年轻外交官陈延军、陆竞春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和蒙巴萨博物馆几名考古专家的陪同下经马林迪到达拉穆,然后乘渡船前往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这一地区与仍在战乱中的索马里毗邻,偏远落后,安全形势不好,一路行程十分艰苦。没有停靠的码头,只能在浅海上下船,从海水中蹚过去。为防无处不在的蚊虫,两名年轻外交官学当地人的样子,用大块花布围作筒裙,在船上严密护住腿和双脚,下水时高高撩起。几天的实地考察让大家惊喜连连,拉穆地区古代与中国交往的帷幕缓缓打开,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大家视线里变得清晰起来。

印度洋东非海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拉穆群岛是这一航路上中国瓷器贸易的中转站。肯尼亚考古学家介绍,肯尼亚境内共发现中国古瓷器遗址40多处。其中,在拉穆群岛的曼达岛上出土了中国9至10世纪的越窑瓷和白瓷。在帕泰岛及对面的大陆发掘出大量16—18世纪的青花瓷。当地富豪人家自古有在家里客厅和墓穴四壁饰以中国瓷器的风俗。考察组在曼达岛的古村落遗址中发现很多中国古瓷器碎片。

拉穆群岛海域属于典型的环礁湖地貌,水下暗礁密布,过往船只如不熟悉沿岸水路,很容易触礁沉没。考察期间,恰好有附近渔民打捞上来一只上釉陶罐。罐高约70厘米,罐口直径20厘米,罐身栩栩如生的两条龙形图案好像在大声诉说:我的家乡在中国。肯尼亚考古学家认为,这么大器形的陶罐应该是船上生活用品,而不是贸易品。这一带海域经常有保存完好的物件打捞上岸,说明海底有大型沉船。当地人说,前些年有不少国际文物贩子来到此地,从民间大量搜集中国瓷器。其中,一个荷兰人运回几个集装箱的文物,大发其财。

据当地民间传说,几百年前有一艘中国商船在帕泰岛外触礁沉没,船上十几名水手在海岛南部上岸求生。起初,当地人不愿接纳他们。但当地有一条巨蟒为害多年,吞噬了很多牲畜和村里孩童,民众不堪其苦。村里酋长遂与水手们约定,如能除掉恶蟒,愿为他们提供容身之地。后来,一名水手勇士用小牛为诱饵,成功手刃巨蟒。水手们从此登岸,与当地人通婚,世世代代,繁衍至今。

中国水手们登岸的上加村遗址内,有一座古墓群。其中一片坟墓明显与当地穆斯林墓葬不同。墓周建有环形矮墙,坟头朝向东北,墓碑上刻的阿拉伯文字已经辨认不清了。肯尼亚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应该是中国水手及其后人的坟墓。16、17世纪,上加村繁荣一时。后来葡萄牙人入侵,村庄毁于战火,村民迁往岛上一个名叫西尤的地方。由于年代久远,直接物证逐渐湮灭流失,人们已经无法确定他们的祖先何时乘船到此,但仍信守他们是中国人后裔的祖训。外人则称他们为郑和船队水手的后人。

叩访西尤村中国水手后人是此次考察的高潮。村里有中国人后裔40多人。考察组走进其中一户人家,女主人60岁上下,有5个孩子,17岁的小女儿姆瓦玛卡·沙里夫在外村上中学,当天正好在家。母女两人肤色较当地人浅,从脸型五官能依稀看出中国人的特点,头发也不那么卷曲。女主人连连感叹,“几百年了,终于有人从中国来看望我们了!”她找出一个瓷碗,告诉我们说这是她姥姥传给妈妈、妈妈传给她的。早年,村里有几十户“中国人”,嫁娶多半在彼此之间进行。但后来搬走的越来越多,如今只剩4户人家了。女儿姆瓦玛卡对祖先在遥远东方的家乡充满好奇,希望以后有机会去中国。2005年,她真的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还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夏瑞福,所到之处被视作中国在远方的亲戚和中非友谊的象征。

比雷埃夫斯的男孩

希腊国旗的颜色蓝白相间,蓝色象征大海。这是一个向海而生的民族。柏拉图曾形象地说,希腊人就像池塘里的一群青蛙,在希腊大陆和地中海岛屿间跳来跳去。在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是主神宙斯的哥哥,威力无边。《荷马史诗》被奉为西方文学的源头,通篇讲述的是希腊城邦联军跨海远征及其归程中发生的故事。提起大海,希腊人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然而,21世纪初,希腊引以为豪的航运业却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希腊船东虽然仍以手中吨位最大的商船队睥睨天下,可是从造船修船、承揽货物到船员和船舶服务,整个行业越来越外向化,航运公司总部也多设在欧美其他国家,对希腊经济的直接贡献少得可怜。更糟糕的是,由于长年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和频繁的工人罢工,希腊第一大海港比雷埃夫斯港眼看支撑不下去了。2009年,比港集装箱吞吐量只有68.5万箱,不到高峰时期的一半,世界大航运商纷纷改变航线,转靠其他港口。

比雷埃夫斯港在雅典卫城西南约10公里处,是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的生命线。上世纪70年代,我第一次到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常驻。那时,雅典大街小巷到处回响着女影星梅利娜·梅尔库丽优美而略显苍凉的歌声:

我多么希望,我会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男孩/他们个个强壮勇敢/为比雷埃夫斯赢得荣耀/无论怎样寻找/世上没有任何一个港口/像比雷埃夫斯这样让我痴迷。

《比雷埃夫斯的男孩》一时风靡欧美。梅尔库丽后来当上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政府的文化部长,并因坚持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雅典卫城大理石雕塑被世人所知。比雷埃夫斯港的衰落意味着希腊失去海运强国地位,是希腊朋友心中不可接受的痛。

危急之中,在海运界提议下,希腊政府将目光投向中国远洋集团(COSCO,现名中远海运)。2010年,中远以特许经营权方式接手比港2、3号码头。经过两年的奋斗,到2012年底,比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集装箱业务量达到创纪录的218万箱,不仅重回地中海地区大港的行列,还为当地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机会。当时正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最严重的时候,GDP缩水1/3,政府财政枯竭,工资和养老金大幅下降,青年失业率高达56%。每天传来的是一轮又一轮的紧缩措施和企业倒闭的消息,街头示威和暴力冲突愈演愈烈。整个国家在凄风苦雨中飘摇,没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希腊朋友说,中远比港项目的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在希腊最困难的时候,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希腊的发展潜力。

2013年3月1日,我陪希腊总理安东尼斯·萨马拉斯赴比港码头出席“中远—希腊国家铁路局—惠普三方海陆运输合作项目”启动仪式。萨马拉斯总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赞扬三方陆海运输项目对比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感谢中国政府和中远对希腊的未来投下信任一票。之后,由我致辞。我用希腊文说:“在我看来,中远比港项目就是梅尔库丽歌声中强壮勇敢的比雷埃夫斯男孩。我多么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男孩/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话音未落,会场上已是掌声笑声一片。次日,好几个希腊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大使,你在电视观众中彻底火了!你懂希腊人的心。”

中远刚接手比港码头时,当地人担心中远来了会抢希腊人的饭碗,强迫员工接受中国企业文化。当时,经常发生工人罢工和外面的示威者堵住港区大门的情况,媒体上也是各种各样怀疑的声音。但是很快,希腊员工看到,实际情况和他们原来的担心完全不同。中远只派了6名管理人员,其他员工,包括半数以上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当地人。中远管理团队提出以“和谐共赢”为企业的核心理念,重视员工诉求,狠抓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公司提供免费午餐,让员工丢下伴随身边几十年的饭盒。圣诞节,邀请所有14岁以下员工子女来公司联欢,每个孩子都有节日礼品。每年评选4名模范员工,奖励他们到中国参观旅行。随着企业效益提高,工资收入也不断增加。危急中,中远比港成为希腊社会含金量最高的名片。

2016年8月,中远海运又踏上新的台阶,以控股身份全面接手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邮轮、渡轮和汽车码头以及物流仓储、修船造船六大业务板块,并开启大规模改造和扩建计划。2019年,比港集装箱吞吐量达564.8万箱,排名欧洲第四位,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和全世界发展最快的港口。以比港为龙头的“中欧陆海快线”已经覆盖希腊、北马其顿、塞尔维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奥地利、斯洛伐克、捷克9个国家,成为货物由海上进入欧洲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对今日比港,媒体的描述是:“堆积如山的集装箱整装待发,满载货物的火车鸣笛而来,穿梭的货车来回忙碌,紧张作业的工人有条不紊……进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区,眼前一片繁忙景象。”

为孩子们架起通往未来的桥

2009至2019年,我先后两次担任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特使。这期间,曾无数次前往散落在浩瀚大洋上的各岛国访问。走进岛国社会,与各界人士交流互动,给我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和新的感悟。2010年1月28日在斐济纳务索村的访问就是一次这样的经历。

那是我作为特使第一次出访岛国地区,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上午,在总统府同斐济总统会谈。下午,前往距离首都苏瓦25公里的纳务索村。驻斐济大使韩志强告诉我,那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你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汽车离开市郊,驶过一片片椰林和甘蔗田。举目望去,到处是热带岛屿特有的绿,绿得葱茏透亮、沁人心脾。过了一会儿,在崴马努河边新建的公路桥头停下。陪同人员说:“到了,前面树荫下迎接的是伊努科·塔基威卡卡大酋长。”大酋长70岁上下,身穿花布上衣、“苏鲁”长裙,手执权杖,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一脸笑容。他一边陪我走过近200米长的桥面,一边不停地介绍。纳务索村建在岛上,被崴马努河同斐济主岛维提岛隔开,下游不远处就是河口,村上人自古靠渡船往来主岛。有大潮时,海水倒灌,浪涛汹涌,人们只好待在岛上不出,孩子们上不了学,本该运到集市上的蔬菜水果也只能眼看着烂掉。修一座桥,是世世代代村民心中的梦。感谢中国政府提供援助并派中铁集团帮助我们建桥。去年10月大桥建成,村里生活变得跟从前不一样了。今天乡亲们将用部族传统仪式欢迎中国特使。

说话间,到了对岸一座很大的房子,门里传出阵阵合唱声。走进院门,百十个村民在庭中席地而坐,男男女女,年长者居多,妇女们头上都戴着花环。前方是四个赤裸上身的小伙子忙着制作卡瓦酒。大酋长陪我在台上坐定,村民们又唱了几曲,然后仪式开始。大酋长用部落语言致辞,由腰间系着一条草裙的村里祭司翻作英文。他说,感谢中国帮纳务索圆了建桥之梦,这是为村里孩子们架了一座通往未来的桥,中国是诚心诚意帮助我们的真朋友、好朋友。言毕,命人敬酒。我按仪式要求击掌一下,接过盛酒的椰壳,一饮而尽,再击掌三声。卡瓦酒用当地一种树木根茎的汁液加工而成,在重要仪式和节庆活动上现场制作。这是我第一次喝卡瓦,略带土腥味道,但还不难下咽。大酋长见我高兴,问是否要再喝,我于是又喝了一杯,行礼如仪,阶前一片喝彩。

之后,大酋长请我讲话。我稍微平静了一下心情,然后在一阵阵掌声中说:我十几岁时,曾在家乡农村生活好几年,当时条件也很艰苦,但那段经历让我学懂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勤劳善良,我永远感谢那些帮助我成长的乡亲们。You may take the boy out of the farm,you can never take the farm out of the boy.(英文谚语,意为农村长大的孩子不会失去本色)今天我好像又回到40多年前,回到当年的乡亲们中间。今天的经历将勉励我为了中国和斐济的孩子们,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工作。

言罢,我应邀坐到四个小伙子中间,和他们一起为在场的村民制作卡瓦酒。来到近前,发现小伙子们个个身上涂着椰子油,亮光闪闪,散发着甜丝丝的香味。

离别时,大酋长说:“特使先生,我们看到了,你是在村子里长大的好男孩,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执意把做卡瓦酒的木盆、一只烤猪、一枚鲸鱼牙和一卷草席送给我。大使馆的同事说,这是当地送给最尊贵客人的礼物。

大酋长送的鲸鱼牙一直摆在我的书房里。而那卷草席,夏天回郊外的房子时,我会把它铺在院子里,躺在上面,静静地看夏夜的星空。这时,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南半球的星空和伊努科·塔基威卡卡大酋长的笑容。纳务索村与中国远隔重洋,大酋长和村民们甚至没有离开过斐济,但他们知道,生活在这片遥远大陆上的是一群和他们有着一样的感情和梦想的人。

(原标题:中国大使与“一带一路”的故事,作者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会长,前驻肯尼亚、希腊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