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打开长三角“盲盒”③ | 汾湖上的水葫芦去哪了?


编者按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11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进一步指出,目前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顶层规划到实际推动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还要继续抓下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推出“在中国,看Frank打开长三角‘盲盒’”大型互动式融媒体产品,外国主持人Frank深入三省一市跟随式采访,以不一样的视角,讲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故事。


汾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交界,“长三角示范区里先行区”的头衔让这里备受关注。然而几年前,每进入9月,水葫芦便会在这里疯长蔓延。暴发性增长的水葫芦造成水质恶化,威胁水环境健康。汾湖上的水葫芦去哪了?共域地区如何协同治污?这是Frank在长三角地区打开的第三个一体化发展“盲盒”,让我们走近汾湖,揭晓答案……

从“三不管”到“抢着捞”

初冬,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汾湖湾村村级联合河长沈晓华刚结束一天的工作,便匆匆赶到汾湖边。湖面风寒,但横穿汾湖一路向东的太浦河却依旧繁忙。这条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绵延50多公里,从东太湖起流经江浙沪两省一市15个乡镇,串联起20多个湖泊荡漾,最后汇入黄浦江。沈晓华所在的汾湖湾村坐落在汾湖北侧,他顺着汾湖岸走,眼一抬,十几米外的对岸便是浙江省嘉善县陶庄镇湖滨村。

 

“吴江地处江苏省最南端,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地带,与上海、浙江有交界河道41条,交界湖泊10多个。”从小生长在这里的沈晓华介绍,眼前的汾湖(旧称“分湖”)自春秋时期开始便是吴越两国的交界处;数千年后,尽管湖名发生了改变,但仍作为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界河。然而,人缘相亲,地域相邻,原本和睦的吴根越角之地却曾因为水域保洁问题纠纷不断。

从自然属性来看,河湖本为一体,很难用行政区域来划分保洁区域,因此一个看似公平的方法是:以河湖中线为界,相邻村落负责各自一半的河湖保洁。“时间久了,弊端自然出现了。水面是流动的,水面漂浮垃圾并不会‘老老实实’的呆在同一个地方,而会顺着水流和风向四处飘。”沈晓华指着被打捞在岸边的一小堆绿色植物说,水葫芦曾经就是这里令人头疼的难题。“这种植物生长速度很快,岸这边捞了,另一边不动,风一吹,捞了等于白捞。”在大家相互推诿扯皮间,常常几株水葫芦在短时间里就可以布满湖面,严重阻碍村民正常生产活动。

保洁队正打捞汾湖上的水葫芦(历史资料)

行政壁垒阻隔,沟通渠道不畅,治水权责不清,种种原因让这条历史悠久的界河成了以邻为壑的“三不管”地带。如何打破两地区域“篱笆”,寻找一个互赢互利的新思路?“与其‘各扫门前雪’,遇到问题大动干戈,倒不如‘一条河两边治’,遇到问题积极协商。”沈晓华告诉记者,自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东风来了之后,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共同建立“联合河长制”,为三地一体化治水展开新的篇章。青嘉吴三地聘请县、镇、村三级联合河长作为河湖管理保护的直接责任人,制定责任清单,不以省界为单位,而以河段为单位重新划定了“包干区”,开展定期联合巡河和联合治理。界河,从邻城生态治理的终点,转变为携手治污的起点。

受访者供图

去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发布,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而沈晓华所在的吴江区黎里镇和周边4个镇则被选择为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

“原本的‘城市边缘’因为被划为示范区而受到更多人关注,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村级联合河长之一,沈晓华几乎每天都会到汾湖和其他几个负责的河湖巡查,为的就是不再出现水污染的问题。以前由于缺乏沟通机制,问题出现后很难解决。而现在,河长发现问题后首先可以协商解决,此外,还可拍照上报至河长制App,通知上级部门协助解决。“前段时间台风过境,一大片水葫芦被吹到汾湖,我和嘉善的联合河长及时在微信上交流,大家共同巡河,抢着打捞,很快就将污染物解决了,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沈晓华使用河长制App进行巡河

打破行政“藩篱”,“水乡客厅”呼之欲出

省界越来越模糊,水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少。“交界河湖治理方面,责任区域不清、信息沟通不畅、执法行动困难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点和痛点,‘联合河长制’的建立破解环境治理难点,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和跨界水体生态环境保护探索更优路径。”苏州市吴江区河长办专职副主任马旭荣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吴江协同周边相邻区县已聘请“联合河长”315名,实现了区域内所有交界河湖“联合河长制”全覆盖。据悉,为全面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江苏省河长办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到2022年县级以上跨界河湖协同共治机制全面建立,到2025年全省所有未设立共同上一级河湖长的跨界河湖协同共治机制全部建立。

受访者供图

除了水更清,还要天更蓝,空气更清新。10月28日,沪苏浙两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联合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围绕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统一和环境监管执法统一,明确了三方面56项具体工作清单。“我们将坚持‘一盘棋’思想,推进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职环境监察专员王玉华表示。

受访者供图

沪苏浙交界处的“长三角原点”,横跨金泽、黎里、西塘、姚庄等古镇,这周边约35平方公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未来还将打造“江南水乡客厅”。“之所以要建这个客厅,首先是要让‘长三角的家人们’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一起商量合作,解决矛盾,共同发展。”“江南水乡客厅”概念的提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坦言,青吴嘉三地交互处是矛盾的集中地,由于行政分属带来的交通、环保等各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也导致这片区域呈现“汇而不集、通而不畅”的状态。未来,三地将合力建设一个具有东方意韵的江南居住圈,以一体化、高质量建设为目标,将“江南水乡客厅”打造成为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地、跨界融合创新引领的展示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的引领区。

>>>智库专家点睛

绿色发展一体化:协同共治的同时,更期待技术助力

“过去我们把生态建设单纯视作环境问题来考虑,但其实想要建设美好生活,处处都与生态环境相关。城市群不仅是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一群城市,更是协作共享的城市发展命运共同体。”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苏中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怀玉举例,除了联合河长制,“上游主动保护下游,下游支持上游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也在长三角各地展开合作。“上游将水质提升,下游付费使用;上游污染水源,主动赔偿下游。通过经济杠杆提升生态治理可持续性,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正是因为地方有需求,才需要国家在制度上‘推一把’。 不论是吴江首创的联合河长制,还是生态补偿机制,实际上都是‘共治’的概念。”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认为,任何地区的发展建设都需要与当地的生态基底相适应。以示范区为例,这片区域地势低洼,且属于洪水风险较大的圩区,水环境容量较小,较为敏感。“就像墨滴进一杯水里,因为水动力小,水相对静止,所以很容易受到污染。”正是因为生态敏感,这片区域不适合大规模建设和开发,必须强调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在陈雯看来,生态保护并没有捷径,想要截断环境污染源,“一刀切”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比如说,强制关停河岸一公里范围内所有化工企业,但这些企业可能在河岸一公里外的其他地区“卷土重来”,总体污染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可能。“从长期角度来说,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建立科学治理和管理组合的系统方案,协同监管非常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让更多环保新科技和生态新知识介入,提升生态环境科学治理能力。”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顾新东

监制:沈峥嵘

采写:沈峥嵘 谢诗涵 叶真 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