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戏剧导演罗锦鳞再排古希腊喜剧:让中国观众看得懂、笑得出


3月27日,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中),著名戏剧导演、戏剧教育家罗锦鳞(左),
长期从事古希腊戏剧研究、中希文化交流的罗彤导演(右),
携手参与《鸟》制作的全体主创阵容与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演员集体亮相新闻发布会。

“古希腊喜剧是一种非常有价值、值得仔细品位的艺术,我希望缩小中国观众和它之间的距离,这一次要让大家看得懂、笑得出。”年逾八十的中国著名戏剧导演罗锦鳞18日表示。

 

受国家大剧院之邀,身为古希腊戏剧研究专家的罗锦鳞再度出山,承接了阿里斯托芬的作品《鸟》。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喜剧代表作家,现存《阿卡奈人》《骑士》《鸟》《蛙》等十一部喜剧作品,有“喜剧之父”之称。《鸟》作为阿里斯托芬的代表作之一,首演于公元前414年,是人类最早具有神话色彩和浪漫诗意的喜剧作品。

罗锦鳞说:“几十年来,中国观众更熟悉的是古希腊悲剧,对于古希腊喜剧鲜有接触。事实上,与悲剧相比,喜剧或许更难呈现,我们与这些作品存在地域上的差距,更别提还有两千四百多年的‘时差’。”

罗锦鳞表示,为了尽可能地消除这些差异,此番《鸟》在前期创作过程中,将古希腊喜剧美学的“简洁、夸张、幽默、机智和滑稽”的风格,与中国戏剧“虚拟、象征和写意”的风格相融合,以好看、好玩、高雅为总的原则,让中国观众看明白的同时,享受到喜剧带给人的“卡塔西斯”即宣泄、净化、陶冶和升华,在欢笑中又不失思考。

在发布会上,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的演员们,现场演示“鸟”的各种形态,
活灵活现地展示出由“人”进入“鸟”的角色转变。

出于舞台演出的需要,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剧情,此番担任编剧、导演的古希腊戏剧专家罗彤将《鸟》原剧本进行了重新编译。在保持原作诗化“美”,不背离剧情的同时,进行舞台语言化处理。不仅将《鸟》剧本中许多古希腊神话与典故进行选择与解释,减少过多和重复的歌队合唱歌,还将剧中提及的古希腊人名根据其原意进行简化处理,方便演员演绎与观众理解。

罗彤表示,“在剧中,人类和鸟类都是勤劳、善良、没有阶级之分的,而我们今天的版本,希望能够更加强调的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追求一种‘天人合一’,这也是我们做这部古希腊喜剧《鸟》的现实意义。”

据悉,《鸟》将于4月26日至5月2日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首演亮相。(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