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海鲜加工企业帮助希腊渔民走出困境


资料图片

提到中国和希腊的合作,很多人都会想到在中企手中涅槃重生的比雷埃夫斯港。实际上,除了“言必称比港”,《环球时报》记者前不久在希腊还听到不少见证中希关系发展的感人故事。

海运是希腊的支柱产业。由希腊船东控制的船队数量在全球名列前茅,运力占世界总运力的近两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美国等一些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实施孤立政策时,希腊船王们并未跟风,反而将自己的远洋船队开往中国。中国改革开放后,希腊船王们又成为天然的合作伙伴。

中国船级社雅典分社总经理陈继平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他和记者一边翻阅记录该社在希腊发展历程的画册,一边回忆起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第二天的募捐场景。“数十位希腊船东你捐5000美元,我捐1万美元,看不出丝毫犹豫,没过一会儿就筹集了大量善款。”陈继平说,当时航运业不景气,船东日子也不好过。

2011年中国从利比亚撤侨,又是希腊船东在危急时刻雪中送炭。陈继平说:“去利比亚那种战火纷飞的地方,即便报价比平常高好几倍,一般的船东也不愿去,但希腊船东却仍按照正常价格收费,着实令人感动。”


“大船合作”源远流长,“小船合作”也蒸蒸日上。阿基亚·特里亚达是希腊北部海岸的一个小渔村,11月的一个傍晚,在老渔民佩尔卡斯家的小院里,十余箱捆好的鲜活梭子蟹码放整齐。称重、抽验、关箱、结账后,佩尔卡斯笑眯眯地数着手中的欧元钞票:“感谢中国,我们的收入一直稳步提升!”

10年前,佩尔卡斯看准机会转行捕捞梭子蟹。尽管希腊经济此前数年低迷,但面向中国市场的梭子蟹收购价一路上涨,他的收入水涨船高,最近每月能达到近1.5万欧元。这与此前养殖面向欧洲市场的海鲈鱼时入不敷出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

渔业是希腊的传统优势产业。受经济不景气、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希腊渔业一度徘徊不前。2009年前后,中资海鲜加工企业的进入,让像佩尔卡斯这样的希腊渔民逐渐走出困境。

阿基亚·特里亚达村民自治组织负责人纳噶斯现年60岁,年轻时曾在一家大型船运公司工作,从海员一路干到船长。“我40年前就曾在大连、上海等地靠港过。”在渔村小酒馆见到记者时,他正喝着珍藏多年的二锅头和用希腊食材自酿的“地瓜烧”。纳噶斯说,爱琴海盐度高,盛产梭子蟹、海参、螯虾等。在爱琴海与淡水交界地带,还遍布中国食客喜爱的小龙虾等食材。

如今,捕鱼已成为村子主要的经济来源,村民们每周都与中国客户交易。“中国朋友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新希望”,纳噶斯说,“对希腊人而言,中国朋友亲切真诚。”希腊海亿海鲜公司董事长陈锋告诉记者,每逢夏季中国禁渔期,他每周从希腊向中国发去1吨梭子蟹。就这样,小船上的希腊海产品又汇聚到大船上,驶向中国。(曲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