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希腊雅典探寻东西方文化异同


雅典和洛阳,一个是海洋文明的核心区,一个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站在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前,不由得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两种相隔万里的文明,似乎在冥冥中有着某种联系。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洛阳晚报重走丝路采风团成员于当地时间9月7日下午抵达希腊首都雅典,探寻这个西方文明的摇篮。

了解:著名的历史遗迹卫城不仅能祭祀还能防御


采风团首先来到了雅典卫城,它位于市中心的卫城山上,是雅典著名的历史遗迹。记者在现场看到,卫城山高大挺拔,四周是陡峭的山崖。为什么要将这些建筑建在山上?原来,卫城最初是用于防范外敌入侵的要塞,山顶四周还筑有围墙,古城遗址在卫城山的南侧。卫城平时无人居住,和平时期卫城的神庙是祭祀的地点;在战争时期,全城居民可以躲到卫城里面,卫城发挥着防御工事的作用。

站在卫城山上,可以俯瞰整个雅典市区,鲜艳的红色屋宇遍布整个城市,奥尼修斯剧场、希罗德·阿提库斯剧院的残垣断壁尽收眼底。

卫城中最宏伟的建筑当属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记者站在神庙前,深深被它的气势所折服,巨大的石柱延伸向天际,基座有近半个足球场大小。当地导游介绍,帕特农神庙立面高与宽的比例为19∶31,非常接近“黄金分割比”,这也是它看起来协调大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年的人们走进神庙,可以看到内部是个“二层楼”,其实这并不是真的建了两层,而是用了“叠柱式”结构将柱子分为两节。这样设计的意义在于缩小每根柱子的尺度,通过对比的效果使内部空间显得更高大,体现出建筑师的巧思。

初遇:雅典市中心的行道树竟然有桑树

提起雅典的树木,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橄榄树。然而当采风团来到雅典市中心,看到的是意想不到的一幕——这里竟然把桑树作为行道树。当地导游介绍,东罗马帝国时采桑养蚕技术顺着丝绸之路传到了希腊地区,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希腊地区所产的丝品质不错,还曾经向国际大牌爱马仕供货。”该导游说,作为一项产业,希腊人对桑树有所偏爱就不难理解了。

“你好,欢迎你们!”走在雅典的街头,不时有当地人和采风团打招呼。在几千年前的雅典,会有来自亚洲的客商走在这里的大街上吗?

“古希腊文明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很兴盛,那个时期大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随团出访的洛阳文史专家郑贞富说。

彼时丝绸之路尚未开通,但东西方的交流其实早已开始。在洛阳博物馆中,收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镜,上面镶嵌着彩斑条纹的玻璃珠。这种玻璃珠被称为蜻蜓眼,发源于古埃及,后来又传到地中海沿岸及西亚。“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和希腊也许没有直接往来,但可能通过其他地区建立了某种联系。”郑贞富说。

除了在文物上有契合点,在思想史的发展上中国和希腊也有着惊人的巧合。公元前500年左右,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同时涌现,他们分别影响东西方文明数千年之久。“人类的一次文明自觉,是一次人类文明积累的总爆发。”郑贞富说。也就是从此之后,人类的往来更加密切,文明不断交融发展。

探寻:建筑朝向不同引发东西方文化思考

记者在参观时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卫城山的山门朝向西面,但帕特农神庙的大门朝向东面,二者完全相反。这和朝向南面、端正和谐的中国建筑设计理念完全不同。记者向当地导游询问后得知,希腊大部分神庙都是朝东,因为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庙内的雕塑能够沐浴到第一缕阳光。

在古代,建筑朝向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是一种文化的重要标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中国也有向东开门的现象。经考古发掘表明,汉长安城早期是以东门为正门,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南门又成为正门。洛阳地区的曹魏时期墓葬也有类似现象,曹休墓和伊滨区曹魏大墓M2墓地的墓道口都朝向东。

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可能有一段时间大家认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从而产生崇拜。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南北朝向、对称布局为主。

希腊的祭祀建筑群不求对称,不突出神的权威性和他们的神明观有关。希腊人认为,神明是受到人类祭祀、为人类提供庇护的具有超凡力量的存在。神明虽然具有强大的力量,但其不是人类的主宰者或者创造者,神明只是和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