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旅游 | 雅典城中看卫城


如果说,雅典是希腊的首都,是希腊的政治、文化中心,那么,雅典卫城则无疑是这座首都中的首都、焦点中的焦点;无论是在2500年前,还是在我们生活的今天。

卫城始建于公元前八世纪,为当时城邦的要塞以及祭祀圣地。卫城的希腊文名称叫做Acropolis(阿克罗波利斯),即“建在高处之城”的意思。古人将它选址在一块高高的岩石上,使它突地崛起,高高位于整个城市之上,比所有其它建筑至少要高出七、八十米。就算在高楼林立的今日,你甚至还是可以自雅典的任何角度,看到它那超然至上的绝世英姿。这样的选址,哪怕是在“风水”至上的中国人看来,也堪称一绝。


雅典卫城由山门、帕特农神庙(即:雅典娜处女庙)、埃雷赫西奥神庙及雅典娜胜利神庙等组成,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宏伟建筑群;山脚下,还坐落着狄奥尼索斯古剧场和希罗德音乐场。在卫城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两千八百年前古人们修建的道路、蓄水设施、住宅及墓穴等等。这些考古发现为我们证实了,雅典早在几千年前,便已是古希腊人休养生息的一片沃土。

如果说,雅典卫城是整个雅典市的焦点,那么,卫城上高高耸立的帕特农神庙(Parthnon),则责无旁贷地担当了中心之中心的重要角色。

“帕特农”在希腊文中源于“处女”(Parthena)一词。因此,帕特农神庙也被我们广泛地称为“雅典娜处女庙”。它始建于公元前447年,竣工于公元前438年。神庙中曾立有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据记载,神像高12米,由黄金和象牙制成,是希腊著名雕塑家菲狄亚斯的绝世之作。据说,当时雕像时所用去的黄金就有上千公斤。然而,公元146年神像被罗马皇帝搬走,其后便不知了去向,为今世的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帕特农神庙庞大而宏伟。它通体为长方形,长69.51米,宽30.86米。神庙的外围环绕着49根粗大的多立克式大理石柱,东西各16根、南北各8根。这些石柱每根高10.43米,中间部分均向外凸出,柱面刻有凹凸槽,十分具有立体感。

而巴特农神庙最为显著的特色是,其通体没有一根直线,所有的石柱都不是完全直立在底座上的,而是微微地向内倾斜。这种测算度及其精密的建筑方式,使得一座如此巨大的建筑无论是自近处还是自远处看来,都既呈显出柔婉的曲线、又张扬着强烈而稳健的阳刚之美。

神殿顶部的四周、以及东西两端的三角楣上,均镶嵌有精美绝伦的雕刻作品。尤其是那两块巨大的三角楣,分别雕刻着“女神雅典娜的诞生”(东侧)以及“雅典娜与海神波塞冬争夺雅典守护权”(西侧)的画面。形象生动、场面壮观。

帕特农神庙的北面,便是著名的厄瑞克忒翁庙,又译埃雷赫西奥神庙(Erechtheion)。这座建筑最具特色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石柱。这些石柱与卫城上任何柱子都不同,它由六位身着古典服装、头上顶着花饰的美丽少女组成。少女头上的花饰,巧妙地构成了石柱的柱头;而姑娘们瀑布一样垂下的卷发,不仅表现出女性的风情万种,也在建筑力学上,弥补了“少女石柱”脖子部位过细的缺欠。远远看去,飘逸轻盈的女子,微风中顶起头上那大理石铸成的庙宇,竟丝毫显不出吃力的样子,神情是如此的泰然……。

酒神狄奥尼索斯古剧场位于雅典卫城脚下,现已不被使用。据说剧场建于公元前6世纪,当时可容观众15000千余人。场内前排是大理石做的贵宾席,经过几千年的风霜依然威风不减当年。

希罗德音乐场位于狄奥尼索斯剧场西侧,全部由大理石筑成。音乐场建于公元161年,由当时马拉松地区的贵族希罗德出资兴建,并因此而得名。它是一个露天建筑,但当时舞台上搭有顶棚。半圆形的台面伸进观众席,与舞台背景处的高大山门墙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希罗德音乐场至今仍在使用中,用于举行每年的雅典艺术节。场内可容五千多观众,最适合上演音乐会、歌剧以及芭蕾舞剧。凡有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以及希腊本地的居民,都喜欢在仲夏之夜,感受一下清凉的艺术休闲。中国人多次有幸在此演出,自河北梆子《美狄亚》、大型文艺晚会《为中国呐喊》、至几年前的中央民族交响乐团,都曾在这里为西方观众献艺。风清月高之夜,在古罗马式的山墙下,响起了中国古典琵琶大珠小珠的瑟瑟声,情景之优美,不难想象。(作者:希腊乾合文化中心创始人罗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