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旅游 | 天涯海角看苏纽


自雅典市中心驱车,向南开大约70公里,便到了著名的海神庙苏纽(Sounion),阿提卡半岛的最南端。说它是天涯海角,一点儿都不为过。它三面环海,只有一处与陆地相连;高高的绝壁、蔚蓝而宽阔的海面,构成了一幅得天独厚的壮观美景。而就在这美景中,绝笔生辉地矗立着那令无数游客为之倾倒的海神庙。

据称,早在五千多年前,这里就曾有人类居住。而在希腊的古典时期,这里则是雅典城邦的属地。我们都知道,无论当时的雅典城邦,还是日后被各列强霸占的希腊,无一不是其所在时期内的海上霸主。乃至当今的希腊共和国,尽管区区弹丸之地,却仍不失为世界海运大国。因此,希腊人对大海的崇拜以及依赖,可谓由来已久。那么,修建如此宏伟的海神庙,祈求海神的庇护,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早出现“苏纽神殿”一词,是在荷马史诗的《奥德赛》中。据说,远征特洛伊的斯巴达国王迈奈拉奥斯(阿伽门农的兄弟,海伦的丈夫)从特洛伊归来后,为了掩埋途中殉难的舵手,就是从这里登上的大陆。

早在公元前7至6世纪,古希腊人便在这里举行祭祀海神波塞冬的仪式。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人开始了苏纽海神庙的修建,而随着前480年波斯人的入侵,神庙的建设一度被毁,工程拖至前450-前440年才最后完成。公元前5世纪,是雅典的黄金时代,神庙的建设也迎来了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而进入公元1世纪后,尤其是在公元2世纪中期,神庙渐渐被人忽视,开始走向衰败,并最终成为如今的这片废墟。1825年及1884年德国考古学家曾对苏纽海神庙进行了发掘,但是收获甚少。直至1897年,在瓦•斯塔伊的领导下,才开始了真正的研究、发掘和维护工作。

海神庙采用的是公元前5世纪典型的庙宇建筑模式,即庙宇外围立有6×13根石柱,全部为大理石。据老一代的考古学家考证,海神庙与雅典市中心古市场里的火神庙,都出自同一建筑师之手。神庙上,曾经雕刻有精美的浮雕,只不过今日已不复存在。东侧的外檐壁曾刻有半人半马怪兽大战,而东三角楣上,专家们认为曾刻有波塞冬与雅典娜争夺雅典主权的画面。

如今,尽管海神庙只剩下了寥寥十几根石柱,但仍不失当年宏伟豪迈的气势。几千年来,神庙站在高高的海角之头,遥望着一次次日出日落;几千年来,朝拜的人来自各个角落。有的人在它的石阶上刻下了观感、有的人则刻下了自己名字。潮起潮落,就连石阶上的刻字竟也成了今天世人的一道风景线。细心的游客,能找出当年拜伦在石柱上刻下的手笔……。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对希腊的热爱不止停留在诗句上,而是体现到了行动上,直至为他热爱的文化与国家献出了生命。

拜伦因游记《恰尔德•哈洛尔德》崭露锋芒,成为当时文坛一颗新星。然而,对希腊的崇爱,以及对正义的支持却使他毅然参加了支援希腊反抗土耳其独立战争的志愿团。他的足迹不仅留在了海神庙的石柱上,同样留在了科林索斯湾的战役中……。

1823年,希腊独立战争(1821年开始)的第三年,拜伦永远地留在了他所热爱过的希腊。希腊人永远怀念着拜伦,永远崇拜者拜伦;希腊人在纪念拜伦的同时,体味到的是一种神圣的自豪。好像中国人提到当年的白求恩,但又不完全一样……。

让我们来看一断诗人在他的著名诗篇《哀希腊》中留下来的诗句:

让我登上苏纽的石崖,
那里只剩下我和海浪;
只听见我们低声应答,
让我像天鹅,在死前歌唱:
把酒杯摔碎在脚下,
亡国奴的乡土绝不是我的家乡!

我们惊叹拜伦对希腊的热爱,我们更惊叹这气壮山河的诗句。

然而,站在今天的苏纽,你却无论如何感受不到那时的悲壮。因为,白色的大理石遗迹下,是平静得如同湖水般的爱琴海;眺望远方的海湾,印入眼帘的是各式的餐馆和咖啡厅;耀眼的阳光下,接踵熙攘的是不同肤色的游客;尤其是夕阳西下的傍晚,海水被映得通红,金色的太阳的余光,撒在三五成群的情侣们身上,满眼看到的,都是悠闲、尽是幸福。

选个周末的黄昏,开上一个半小时的车,来一趟这天涯海角的苏纽,静静地坐在千年古庙的石级上,祈求大海之神波塞冬的保佑。之后,再在邻近的海鲜馆儿里,来一盘正宗的烤海鲜。其间的惬意,你自去体味。(作者:希腊乾合文化中心创始人罗彤)